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7-8229182

耐人寻味
2019-09-23 08:56
举报
耐人寻味
作者:邓懿
    循着丝绸之路,氤氲的是骆铃声声载着的古老文明、是黄沙漠漠映着的雍容气度,是中国的味道。
    循着黄河长江,吐纳的是浪起云涌拥着的千年风云、是滚滚东流躺着的古老情思,是中国的味道。
    是的, 在这里,在这片土地上,在这片山河间,每一寸每一缕的空气中,满是中国的味道;每一步每一行的脚印中,满是中国的味道。
    你可曾嗅到?笔墨纸砚间,中国的味道是那悠悠的墨香;是正字里的楷之正、隶之庄、草之扬;是方块字码起来、叠起来、垒起来,带来的厚重与沉稳,灵动与飘逸;是透过每一笔每一画——就像透过千年前仓颉纯净的眼底,注视到她的内心,感触到的每一缕情思,每一份醇厚。举手投足间,中国味道是太极拳带出的沉稳中庸,刚柔并济;是京剧昆曲中的唱念做打,音容笑貌。“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柔”,中国的味道是青花瓷素胚上勾勒的线条;“轩楹雅素,不事藻绘雕工”,中国的味道是古建的青瓦檐。这些我们引以为傲的、这些曾颠簸于丝绸之路上的、这些曾经颠沛在历史变更中的、这些被珍藏的、被传承的、被铭记的是中国的味道。
    你可曾嗅到?古籍册册中,中国的味道是那历经千年濯洗,留下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份重托,每一种叮咛,每一声呢喃;是杀青后留下的如凤凰涅火的味道。是晋诗的风景,唐诗的雍容,宋词的清秀。“非淡泊无以明志”,中国的味道是《诫子书》中万千叮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国的味道是记载中的豪放与大气;“苟利国家生死以”,中国的味道是面对强敌暴凌的从容与傲骨。子曰:“礼尚往来,举案齐眉至鬓白,吾老人幼皆亲爱,扫径迎客蓬门开”,中国的味道就这般慰藉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慰藉在长辈口中的老规矩中、慰藉在古籍经典里的每一份血汗中。这些深深融入我们脑海里的、我们骨骼里的、我们生命里的是中国的味道。
    你可曾嗅到?山川河流中,中国的味道是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清秀婉约,是那漠北沙砾的豪迈气度。“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国的味道是九月九插遍茱萸的思念;“爆竹声中一岁除”,中国的味道是除夕夜团团围坐,盘盘饺子放好的腾腾热气,是新桃换了旧符的欢喜。你打开月饼盒,中国的味道绝不仅仅是黄澄澄的月,香喷喷的饼,更多的是“但愿人长久”的牵挂和团团圆圆的期盼;你仰望中秋月,中国的味道亦不仅仅是桂花香,米酒醇,更多的是月下交叠的人影,桌上把酒言欢的笑意。山川叠嶂,万千气象,中国的味道是我们脚下这幅辽阔的国土上的每一寸载着历史回忆的山河,是土地的烙印;江山错落,人间星火,中国的味道是家人的每一次团圆每一句祝福,每一个风俗节日吐纳着的如许沉重的期盼和千年壮阔。
    不曾有一种味道如此,靠生命的延续和血脉的流淌而飘荡;不曾有一种味道如此,是一个民族的基因血脉和凝聚的符号;不曾有一种味道如此,润于每个国人的肌肤,浸入每个国人的骨髓,这是中国的味道。
    中国的味道从来不曾单薄地印于松脆的史诗间,也从来不曾孤立地刻蚀在石碑上。她飘在这大江大河间,她织在这团圆佳节里,她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黑发黄皮肤中。
    中国的味道,我想,或许早已成为一种烙印,烙在每位炎黄子孙的生命里。我们血液中的“中国味道”,也是我们面对古籍经书,五星红旗热泪盈眶的不二原因,亦是这味道,无论历经多少年风云变化,风沙濯洗,却永不褪色的唯一阐释。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发表
推荐阅读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